公众版|员工版
世界甲状腺日|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对甲状腺结节的认识
时间:2022年05月31日 查阅: 转发

拿到体检报告后,不少人发现写着颈部甲状腺结节!殊不知,可能这个“小怪兽”已经在身体内潜伏已久了,不痛不痒,却又伺机而动。“甲状腺结节”这个一直以来都默默无闻的疾病,突然间成了高发病和常见病。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定期体检的意识提高了,体检查出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就更多了。甲状腺结节多见于中青年人群,高发于30至50岁的女性,年龄越大,患病概率越高,但甲状腺结节在体内相安无事多年的患者不在少数。

一旦确诊甲状腺结节,我们普通人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这个结节是不是癌。事实上,尽管临床上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很高,但是只有5%的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癌。判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有多种方式,其中最常用也是首选的是甲状腺超声检查。不是所有的甲状腺结节都会进展到甲状腺癌,所以没有固定的时间进展过程,大家不必因为甲状腺结节的检出而“谈虎色变”。

但是,有以下情况的患者需要高度警惕甲状腺结节癌变可能:

1. 放射接触史: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放射性尘埃接触史、全身放射治疗史;

2. 家族病史:有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MTC)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Cowden综合征、Carney综合征、Werner综合征和Gardner综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

3. 结节性质:结节生长迅速,结节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4.伴发症状: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音困难(排除炎症、息肉等声带病变);伴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伴颈部淋巴结病理性肿大。

既然结节可以和人体相安无事多年,那还有必要切除吗?这时候就需要医生专业判断:一看结节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二看对人体是否有影响、有危害。总之需要遵循肿瘤诊治九字法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甲状腺结节分为良性和恶性,虽然绝大多数均为良性,发现结节后,首先应该判断结节的性质,然后根据性质遵循个体性差异,如果是无症状、不影响健康和外观的良性结节,可随访观察,暂时不进行治疗,选择动态观察。

但要牢记需要根据结节情况和个体特质及时复诊,动态监测,观察进展情况,不要等到出现恶性或者严重情况才去采取措施,到时候可能“小病养成大病”,为时已晚。

有些患者在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后就非常恐慌,心理压力很大。一方面觉得自己不能和“结节”共处一体,另一方面极其担心一不小心发生结节恶变,便强烈要求医生将甲状腺切掉。

但是要知道,甲状腺可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甲状腺功能不足,人的身体状态也会受到破坏。

临床上,发现结节之后,先进行首次评估,确定诊疗方案。如果采用是随访方案,可能需要3到6个月甚至更长,比如1年复诊一次,保持动态监控。

最终决定是否手术还是要评估结节的性质,结节存在的影响和危害,是否处理的利弊衡量。

虽然手术确实是最彻底的处理方式,但是不建议一发现结节就切除。一方面很有可能无法根除,还会再长,另一方面手术有一定的创伤,对人体损伤大。

甲状腺结节没有明确的发病机制,但有预防的方法。只要我们平时能做到均衡的饮食,有规律的安排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情绪,少受辐射,就能较好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