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 六月的阳光绚烂炽热。在这繁花盛开的季节,由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及辽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联合主办、辽宁省肿瘤医院胸内科一科病区承办的“2023年辽宁省淋巴瘤高峰论坛暨CACA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巡讲辽宁站”于2023年6月4日在沈阳隆重召开。
大会以“规范、精准、专业”为宗旨,持续推动辽宁省淋巴瘤领域的广泛学术交流,特邀石远凯教授、马军教授、张清媛教授、宋玉琴教授、徐兵教授、李小秋教授、张会来教授等国内顶级淋巴瘤领域专家,围绕淋巴瘤个体化诊疗、免疫治疗、靶向精准诊疗等相关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做精彩学术报告。 会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模式,线下百位省内、外专家莅临现场,线上11000余人次观看会议。会议现场分别由大会主席石远凯教授、马军教授、张清媛教授、刘宏旭教授及大会执行主席李晓玲教授致辞!
辽宁省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宏旭教授在致辞时表示,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是极其复杂的,并对大家勇于攻克淋巴瘤这种复杂疾病的勇气和超越自我的态度表示敬意!感谢大家多年来对辽宁省淋巴瘤专委会及李晓玲主任团队的支持,也对李晓玲主任多年来的工作给予肯定!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愿参会的专家都有所收获!
石远凯教授祝贺2023年辽宁省淋巴瘤高峰论坛—暨CACA巡讲(辽宁站)的胜利召开,并感谢李晓玲主任对于本次会议胜利召开所付出的辛苦努力及周密安排。他指出,淋巴瘤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抗癌协会最早成立的学会之一,多年来为推动淋巴瘤的诊疗水平提高和规范化普及做了大量的工作;淋巴瘤治疗药物进展迅速,新的内容不断加入到巡讲中来,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CACA指南一定会越编越好,越来越接近中国的实际,为中国的淋巴瘤患者的“防-筛-诊-治-康”做出贡献,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张清媛教授指出,今年即将开始新一版CACA淋巴瘤指南编写工作,同时也要发行英文版本指南,让国际同行也了解到我们中国淋巴瘤诊疗现状;肯定了李晓玲主任在辽宁省淋巴瘤规范诊疗上所做出的大量工作,包括巡讲、区域规范的推广等;同时也指出,淋巴瘤的疾病进展较快,由于疾病复杂,更需要诊疗规范化,需要指南“下基层,进校园”,提高全国淋巴瘤诊疗水平及同质化,不断推动高淋巴瘤的诊疗水平的提高,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马军教授表示,非常荣幸受邀参加本次辽宁省淋巴瘤高峰论坛。本次会议邀请到了国内最顶尖专家做淋巴瘤专题报告,从弥漫大B到病理到套细胞淋巴瘤,再到外周T等等,内容非常丰富,相信大家一定会通过本次会议收获颇丰,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辽宁省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肿瘤医院胸内科一病区主任李晓玲教授表示,感谢莅临本次大会的领导和各位专家,感谢与会专家们多年来对辽宁省淋巴瘤事业的无私奉献。她还表示,本次会议为省内专家搭建了更高水平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本次会议内容精彩纷呈,邀请了众多国内顶尖专家授课,秉承“规范、精准、专业”的宗旨,致力打造淋巴瘤领域最受欢迎的精品学术平台,持续推动辽宁省淋巴瘤领域精准化和规范化,相信在CACA淋巴瘤专委会的引领下,在省内外淋巴瘤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以此为契机,共创淋巴瘤事业美好的明天,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学术分享:
本次会议精彩纷呈,24位主持、15位讲者、22位点评专家在线上线下进行交流碰撞,围绕淋巴瘤最新热点展开学术报告及讨论,共同探讨领域难点,分享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淋巴瘤个体化治疗体系的创建和应用
石远凯教授从中国淋巴瘤发病与生存情况、中国抗淋巴瘤新药研发概况、淋巴瘤个体化治疗体系的创建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中国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不高,但随着新药新方案的问世,生存率在不断提高,同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同时,尽管中美在各淋巴瘤上生存数据依然有很大差距,但国家出台很多鼓励创新政策,支持抗肿瘤药物的研发,相信随着新药新方案的应用,这一差距会越来越小。最后也介绍了一些新药的研发进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清媛教授:复发难治DLBCL治疗进展
张清媛教授从DLBCL治疗现状、r/r DLBCL药物治疗进展,探索中的治疗策略、CAR-T细胞治疗等四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R-CHOP是DLBCL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是该方案也仅仅只能治愈50%左右的DLBCL患者,同时R/R DLBCL患者存在极高的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若无治疗,R/R患者预后极差。随着一些新的药物上市,给R/R DLBC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从预后因素考虑如何选择FL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徐兵教授首先介绍了滤泡性淋巴瘤的概述,后介绍了中国滤泡性淋巴瘤真实世界研究。我们国家滤泡性淋巴瘤患者更年轻,比欧美国家小7岁左右,女性比男性更多,POD24比例更低;我们国家大的淋巴瘤中心滤泡性淋巴瘤生存率与欧美国家几乎无差异;减少复发,延长生存是FL一线治疗的重要目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小秋教授:第五版WHO分类大B细胞淋巴瘤分类进展
李小秋教授针对新版WHO分类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类进展做了阐述,对比第4版,内容和术语等做了一些调整,高级别B、HL等都做了更新。新的分型更有利了解大B 不同特点。最后李小秋教授对现场老师的提问做了详细解答。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关注临床实验设计和质控,助力淋巴瘤创新药物研发
宋玉琴教授介绍了新药上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的管理办法及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的全流程管理和北肿的一些经验,包括信息化建设,CRC管理等。最后,宋玉琴教授谈了自己的几点体会,包括患者第一,科学谨慎,设计合理,管理规范,责任明确,各司其职等。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套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张会来教授首先对套细胞淋巴瘤做了介绍,套细胞淋巴瘤是极具挑战的B-NHL,常见于男性,中位发病年龄60-70岁;针对主要分类及预后做了阐述,也对中国套细胞淋巴瘤治疗模式和预后做了分析,最后介绍了套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治疗选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秦燕教授:淋巴组织PD-L1表达水平与PD-1单抗疗效相关性
秦燕教授首先介绍了PD-L1的生理性和病理性表达及机制、cHL基因变异、DLBCL基因变异与PD-L1表达关系;汇报了临床研究及PD-1单抗治疗淋巴瘤的一些数据,最后总结PD-L1在不同类型淋巴瘤的表达差异明显,惰性B细胞淋巴瘤表达水平低,EBV,STAT通路的激活可使PD-L1高水平表达,PD-L1表达水平高低与PD-1单抗疗效相关。
辽宁省肿瘤医院李晓玲教授:初治DLBCL希望与挑战并存,优罗华破局迎新篇
李晓玲教授从DLBCL疾病特点和治疗现状、DLBCL一线治疗新型药物探索的瓶颈,优罗华为DLBCL一线治疗带来希望三个方面做了阐述。DLBCL相较其他淋巴瘤预后差,中国患者5年生存率较欧美国家更低;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预后差异很大;现有方案进入治疗瓶颈,急需新药改变现状;最后分享了新药优罗华的数据,优罗华极大地改善了DLBCL治疗的结局,超越了经典R-CHOP方案,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血液肿瘤治疗发展的回顾和进展
马军教授介绍了三氧化二砷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靶向凋亡治疗先驱,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则是靶向治疗的开端。1997年利妥昔单抗获批上市,开启了血液肿瘤免疫化疗治疗时代的大门。CAR-T是细胞免疫疗法的革命化创新,使得诸如Emily一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可以迎来近10年的无病生存。如今PD-1/PD-L1单抗的出现,使更多血液肿瘤患者获得新生希望。对于结外受累的DLBCL,在标准一线治疗中加入泽布替尼可使其在治疗早期阶段获得缓解,且不显著增加毒性。此外,基因编辑技术已出现,该技术的进步将为肿瘤基因治疗带来希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颜晓菁教授:HL治疗的指南解读和进展
颜晓菁教授从初治及难治两个方面对HL的治疗进行了介绍,首先阐述了HL病理分型、特征及各类型的占比,HL特点是发病率占所有淋巴瘤的15%-25%,而且发病年龄呈现双峰状态,80%-90%可以长期生存;治疗目标就是要高效低毒。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诊治进展
景红梅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PTCL流行病学数据,中国发病率远高于欧美国家,分子遗传学研究揭示了PTCL的异质性;分享了最新版WHO中关于T细胞淋巴瘤的新分类、PTCL三大亚型分子学指导治疗原则及PTCL的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最后辽宁省肿瘤医院金美子和刁玉竹教授分别带来了病例分享。
会后合影
会议在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圆满落下帷幕。李晓玲教授在大会总结时表示,辽宁省淋巴瘤高峰论坛在国内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已耕耘十四载,收获颇丰。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普及淋巴瘤规范化诊疗,推动恶性淋巴瘤规范化治疗的高质量实施,提升辽宁省淋巴瘤诊治水平。往日的收获激励每一个医者立足当下,继续新一年的播种耕耘,期待明年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