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41岁的吴女士(化名)在一次体检中不幸发现右侧乳房有肿块,当地医院告知她只能切除。不想这么年轻就“失乳”的吴女士来到了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一病区,经过评估,张鑫丰副主任团队为她制定了胸肌前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不仅让吴女士重拾自信,还减轻了治疗中的痛苦,并且为患者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查出乳腺癌 面临“失乳”险境
41岁的吴女士(化名)是抚顺人,在今年体检的时候不幸的发现右侧乳房有肿块,于当地医院行彩超和磁共振检查,提示右乳内下象限肿块,BI-RADS 4类。医生告诉她只能全部切除,而且做不了重建手术。“我年纪也不算太大,全切了对我影响太大了,我接受不了。”吴女士回忆说。
吴女士十分焦虑,她还想再去更权威的医院看一看。经自己上网查询和朋友介绍,她得知辽宁省肿瘤医院在肿瘤方面的治疗非常权威,于是她慕名来到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一病区,张鑫丰副主任团队带组主任谢贤鑫医生接诊了该患者。
吴女士进行了常规的验血检验及彩超、X线、增强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通过这些检验、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患者的体格检查,并结合临床经验判断该患右乳腺癌可能性很大。
患者拒绝传统保乳手术 为其定制乳房重建术
治疗乳腺癌传统的方法就是切除肿瘤,进行放疗。“吴女士有强烈的保留乳房外形的意愿但是不能接受放疗。”谢贤鑫医生说。他介绍传统的保乳术需要在术后进行一个月左右的放疗,放疗费用大概在3万-4万之间,而且还具有复发的风险。吴女士考虑到这多种因素,拒绝了这一方案。
于是在张鑫丰副主任的组织领导下,谢贤鑫医生为吴女士进行了科室MDT讨论。经过各位专家的讨论研究,在充分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皮下脂肪厚度、皮肤及乳头乳晕血供等各种因素后,认为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最适合吴女士。
减少疼痛节省费用 创新方法为患者排忧解难
传统的假体植入乳房重建术是将假体植入在胸大肌后方,需要离断胸大肌下缘和内侧缘止点构建假体囊腔,术后疼痛明显且渗出液较多。胸肌后假体腔空间受限容易出现两侧不对称,且存在两侧乳房下皱襞不在同一水平等诸多问题。“我们此前也做过这类手术,术后患者是非常疼痛的。”谢贤鑫医生介绍。
除此之外,胸肌后重建需要利用钛网补片包裹假体,治疗费用高达2.8万,非常昂贵。而考虑到吴女士家的经济条件一般,谢贤鑫医生最终选择了胸肌前假体重建术。胸肌前假体重建术是将假体植入在胸大肌前方,无需离断胸大肌,降低了术后疼痛,减少了术区引流量,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他将讨论意见及手术利弊情况详情告知了吴女士后,最终她选择了该术式。
成功完成国内首例手术 填补空白
但是由于胸大肌前锯肌筋膜薄如蝉翼,与肌肉组织紧密贴合,游离制成筋膜组织瓣时极易破损,需要外科医生精湛的手术技巧,特别考验外科医生的细心和耐心。“国外有做过这类手术,但是因为手术风险比较大,过程比较复杂,对外科医生的手法要求很高,所以国内还没有做过这类手术。”谢贤鑫医生介绍。
在治疗过程中谢贤鑫医生还进行了手术创新,将游离胸大肌及前锯肌筋膜制成筋膜结缔组织瓣,联合4*3cm 大小的ADM(脱细胞异体真皮)覆盖包裹假体,替代了价格昂贵的钛网补片(2.8万元)。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手术费用,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这一技术创新国内尚无人开展,为国内首例。这项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胸肌前假体重建术中应用自体筋膜联合ADM的技术空白,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奠定了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在乳房重建方面的基础,并提高了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的影响力。
术后5天拔管出院 患者重拾信心
吴女士在术后第5天就拔除引流管,第10天拆线。整个术后住院的时间也缩短了一半。拆线后发现吴女士双侧乳房大小形态对称,下皱襞在同一水平,外形自然美观,手感自然逼真,患者及家属特别满意。“非常感谢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一病区的医生和护士们,在我最绝望的时候给了我希望,让我恢复健康,并且重拾信心。”吴女士说。本次手术的成功也更加坚定了患者的抗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