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员工版
医纪实|胸腔纵隔肿物患者辗转求医于多家医院无果,省肿瘤专家团队利用单孔胸腔镜技术成功切除!
时间:2024年04月18日 查阅: 转发

医纪实1.jpg

    “张主任……”

    伴着略带颤抖的绝望的声音,辽宁省肿瘤医院胸外科16诊室的门也再一次被叩响,因纵隔巨大肿物奔波各大医院求医无果的小刘(化名)始终没有放弃治疗的希望,多番辗转的他最终找到了辽宁省肿瘤医院,殊不知正是这无助绝望中的苦苦探索,让小刘结缘胸外科六病区张亮主任团队,并终于摆脱了困扰他多时的病魔......

    起因:复查肿物变大,辗转求医于多家医院无果

    “张主任,麻烦您,看看我的片子。”小刘焦急递过自己的片子,叙述着自己的病情,“我是1年前就发现了这个肿物,最近一次复查体积有所增大了。”

    胸外科六病区张亮主任接过小刘递来的影像图片,认真仔细对比前后跨度一年的影像,发现肿物位于前纵隔,体积较前确实有所增大,并且与周围血管关系密切,恐有侵及血管壁可能。

    张亮主任继续询问患者病情,小刘说出此前辗转求医于多家医院,均考虑肿物与血管关系密切,手术治疗风险过高,而前纵隔肿物又无药物治疗方法,建议患者前往具备相关手术条件的医院就诊。

    转机:专家评估风险,手术治疗效果确切

    张亮主任认真对比影像资料后,评估手术风险虽然存在,但考虑患者病情较重,肿物已经压迫上腔静脉及右无名静脉,如若放任肿物继续增长压迫血管及周围组织,继发疾病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建议小刘先住院完善进一步检查及化验后,再次评估手术风险,商讨后续治疗计划。小刘说道;“太感谢了,我现在感觉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听从张主任安排。”

    张亮主任遂联系病房,于当天为小刘办理好住院手续,并与团队研究总结后为小刘开具了术前必要的检查及相关化验以评估肿物目前状态以及周围组织受压情况。完善术前的相关检查后,这个前纵隔肿物终于在现代医疗设备的追踪下将自己暴露得一览无余。

    增强CT及增强磁共振+三维重建显示该肿物为前上纵隔一个类圆形肿物,大小约为:4.5cm×4.1cm×3.9cm,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上腔静脉明显受压变窄,右无名静脉亦受压。并且可见一血管走行于肿物表面。

检查结果回报后,张亮主任及团队对该病例进行了集体讨论,并且在院内开展了线上的肿瘤MDT(多学科会诊)。众位专家各抒己见,综合一致认为手术治疗效果确切,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

    但由于肿物压迫周围血管,与血管关系密切,手术难度极大。对于这种困难情景,往往手术方案采用的均是传统的开胸手术,可以提供充足的操作空间及视野,方便术者仔细分离肿物与血管,避免手术副损伤的发生。但无论是正中胸骨入路还是侧胸壁入路,都会在胸壁留下较大切口,延长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

    张亮主任及团队深耕胸部肿瘤微创手术治疗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单孔胸腔镜下的肺癌根治微创操作极为熟练,术后患者仅在一侧胸壁留有3cm长度切口,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经过团队多次推敲手术方案,并结合小刘及家属意见,最终确定为患者行单孔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物切除术。

    精湛:协助配合熟练上阵,完整切除肿物

    很快,到了术前准备这一天,胸外科六病区医师及护理团队严阵以待,从术前的备皮、备血,到围手术期相关知识的宣教,秉着“有问必答”的原则为小刘及家属细致讲解,熟悉手术期间的相关流程,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如同上战场一样,手术不仅是对患者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张亮主任团队的考验。虽然手术计划以微创手术为主,但为避免紧急情况的发生,开胸手术相关器械依然已经备好。伴随着麻醉医生麻醉前对患者的关切,“马上麻醉了,就和睡觉是一样的,一会醒来不要乱动,听我的口令”。手术有条不紊开始了,张亮主任团队凭借着对于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的熟练,很快便成功以微创切口进入胸腔,找寻到了这个亟待处理的肿物。

    但是到现在手术才刚刚开始,伴随着逐步的解剖游离,发现肿物表面有一根血管走行,考虑为右侧胸廓内动脉,对该血管近心端采用四线结扎并应用钛夹钳闭,远心端亦采用丝线结扎。离断该动脉后继续游离肿物。发现肿物与上腔静脉关系紧密,在狭小的切口下,张亮主任及团队采用提拉、推挡等操作,逐步显露肿物与血管间隙,一点一点仔细游离,最终成功游离肿物与上腔静脉间隙。

    最终,耗时3个小时,在单孔胸腔镜辅助下完整移除了前纵隔肿物,并且上腔静脉及右无名静脉血管壁完整,成功避免了血管相关副损伤的发生。

    手术结束后小刘安返病房。在胸外科六病区医生及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料下,小刘很快拔除了留置的胸引管,顺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