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对抗疾病、追求健康的征程中,医学与工程学的跨界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医疗的未来。从可穿戴设备的实时健康监测到AI辅助诊断系统的广泛应用,医工交叉已成为推动医疗技术革命的核心动力。这一融合不仅为临床难题提供了全新解决路径,更让"精准医疗"与"个性化治疗"从愿景加速迈向现实。
在辽宁省肿瘤医院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建院50周年之际,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四病区张强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秉承医工交叉理念,以“科技赋能医疗、创新引领未来”为主旨,到大连理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在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贾凌云教授的陪同下,张强教授团队参观了由贾教授牵头创立的康元医疗科技(大连)有限公司,深入了解公司在血液净化吸附和循环肿瘤细胞捕获等领域取得的研究进展及转化成果。
在随后的学术会议上,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四病区主任张强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贾凌云教授、医学部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部长覃开蓉教授、医学部副部长王洪凯教授,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莹莹教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并致辞。会议以"医工交叉:科技赋能医疗,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聚焦肿瘤诊疗、智能医疗和微流控技术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
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四病区主任张强教授担任本次学术活动的开幕式主持人。他在致辞中强调了医工交叉对医疗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提出应深化院校合作,建立"临床需求-工程技术-临床应用"的完整闭环创新链条,切实推动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与应用。
学术环节由辽宁省肿瘤医院张强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部长覃开蓉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莹莹教授共同主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墨芝教授以"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及挑战"为题,系统阐述了当前免疫治疗面临的技术瓶颈,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贾凌云教授分享了"血液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及批量捕获技术研究",重点介绍了该技术在肿瘤早期诊断和复发监测方面的突破性进展,着重探讨了微纳米工程技术在提升诊断灵敏度和准确度方面的核心价值。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韩璐璐教授介绍了“CTC类器官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展示了类器官技术在癌症精准医疗中的潜力。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生物工程学院胡徐趣教授分享了“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癌细胞动力学检测分析”,提出工程力学与医学结合的新型检测手段。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副部长王洪凯教授围绕“基于医学影像大数据人体数字孪生孪生智能技术”,解析AI在影像诊断,数据分析中的创新应用及数据建模中的突破性进展。
会议聚集了来自医学、生物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每个环节结束后都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临床医学专家被现代工程技术所震撼迸发了很多灵动的思维,工程专家理解了临床实践的难点和医生的需求,找到了很多未来合作的方向。贾凌云院长和覃开蓉书记一致评价,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医工交叉的学术交流会议,医生临床实践的痛点,转化为工程师实验室里的攻关课题;工程技术的创新成果,又通过临床试验快速转化为临床应用。这种“需求-研发-落地”的闭环模式,显著缩短了医疗技术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距离,充分体现了“医工交叉”领域的多元合作的益处。
在会议总结环节,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四病区张强教授指出,本次交流通过多学科、多维度的深入探讨,明确了医工交叉在乳腺肿瘤诊疗和智能医疗等领域的技术融合路径。他特别强调,要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实验室成果的临床转化应用,切实提升肿瘤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