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每年新确诊的近70万肝癌患者中,我国患者约占50%,是名副其实的“肝癌大国”。更让临床担忧的是,70%的肝癌患者在诊断之初就已经是中晚期。
肝癌即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称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后者称为转移癌,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较少。
原发性肝癌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在我国,原发性肝癌病理主要有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混合型肝癌三种类型。
肝癌起病常隐匿且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通过明确症状确诊的肝癌患者,通常已发展至中、晚期。这主要是因为肝脏是比较特殊的器官,内部缺乏痛觉纤维,即没有痛感,即使出现一些小问题,人体也感觉不到明显不适。
只有当癌细胞不断生长膨胀,牵拉到肝被膜(指肝脏和脾脏表面覆盖的一层名叫“被膜”的薄膜,有神经分布)时,人体才会有痛感,所以当病人有痛感的时候,就说明肿瘤已经很大了。
肝脏虽然很强大,但生活中有很多看不见的危险因素,会一点一点给它造成危害,增加肝脏癌变的风险。
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因为肝脏特有的无痛感特点,肝炎的感染也没有症状,肝炎病毒可以潜伏在人体内,通过血液、母婴、性行为传播。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饮酒,不超重,不滥用药物,不吃霉变食物。
2、接种乙肝疫苗:如果属于乙肝高风险人群,注意监测乙肝抗体,必要时补充接种疫苗。
3、积极治疗慢性肝病:包括慢乙肝、慢丙肝、酒精性肝病等。
4、患有慢性肝病的人,注意定期体检,通过肝脏超声检查、AFP(甲胎球蛋白)指标检验等筛查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