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与疾病斗争,也常常需要解决患者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当治疗过程中出现难忍的疼痛时,患者常说:“其实得病我不怕,生命多长我看得开,生死有命。但我就怕遭罪!”面对患者如此朴实且恳切的诉求,医生发自内心的想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如果有自己控制来治疗疼痛的方法,您愿意了解一下吗?
肿瘤疾病如今已成为干扰健康的一大类疾病。据统计,2015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约392.9万例,2021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最新癌症数据显示,平均每天约有1万人确诊,每分钟既有7人确诊为癌症。与肿瘤发生数协同增加的,是疼痛患者的大量产生。在抗击肿瘤的过程中,很多人从诊断到终末期,常常经历各种不同类型的癌痛。保守估计年存量近1000万患者深受癌痛折磨。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肿瘤治疗呈现慢性化趋势,肿瘤居家镇痛成为亟需普及的一项保障肿瘤病人生存质量的基本民生工程。医院床位有限,目前看来,平均每100个肿瘤病人仅拥有一张床位。因此有效利用家庭床位,让患者掌握自控镇痛的能力就尤其重要。随着自控镇痛泵设备及无菌技术的发展,病人除常规口服药物镇痛外,自控镇痛作为多模式癌痛控制的重要一环,在舒缓疗护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居家镇痛给药方式包括口服给药、透皮给药、可编程全埋式植入镇痛装置、病人自控镇痛等,其中病人自控镇痛技术即PCA技术也包括静脉、皮下、鞘内给药等多种方式。与口服给药相比,通过PCA技术持续胃肠外给药的优点非常突出,是临床不能进食口服药患者的良好替代选择,也减轻了病人照料者的负担,减少重复给药或减量给药等依从性差的行为,保持血药浓度稳定,不易出现副作用。PCA装置的操作简单、系统故障发生率低适于长时间留置。因此居家镇痛优先选择PCSA,即经皮下患者自控镇痛。2019肿瘤疾病诊疗规范精读系列丛书《癌症疼痛分册》也增加了PCA作为单独章节,推荐用于癌痛维持治疗、滴定、爆发痛处理等。
PCA(患者自控镇痛):是采用可控制的装置(皮下泵、静脉泵、鞘内泵等),预先由医生设置镇痛药物,交给患者自行管理和控制药量的一种镇痛技术。
真正起到镇痛效果的是药物,PCA装置提高了注射药物的可及性及安全性,优化了给药模式,可看成是改变给药途径,通过介入的方式实现了药物治疗的合理使用。(NCCN指南、癌症疼痛诊疗规范均直接指出PCA技术可用于癌痛治疗,WHO、ESMO等指南更细致的将PCA技术归纳于静脉、皮下等胃肠外给药途径)
1.相比口服,注射类给药方式起效更快,较少出现阿片类耐受及成瘾。通过较小剂量即可获得相同效果,同时药物不经口服胃肠道吸收,呕吐便秘等胃肠道副作用小。
2.对恶心呕吐、不能吞咽的患者用药友好。如一些口咽、食管、胃肠等消化系统肿物患者,口服药使用受到极大限制,肛塞药物吸收差,透皮贴剂起效较慢、剂量掌控困难,注射用药是最佳选择。
3.相比临时去医院内注射,自控泵节约配药时间,使用便捷。避免药物滥用,也避免了反复临时注射的痛苦。
4.医务人员设置“个体化”基础背景剂量,锁定机器后即可保持稳定持续注药,比患者自行口服用药更易规范剂量,避免老人因记忆力下降,或不识字等原因造成的误服漏服药物情况。
5.患者自己能够掌握用药时机,爆发痛发作时,仅需自我控制,增加负荷剂量,夜间意外触碰风险不大,无需医护床旁处理,节约医疗资源。
6.消除恐惧心理,让患者有很强的参与感,同时减少医护人员的安慰负担。对于难治性癌痛可给予患者较好的安全感和把控感。
1.癌痛患者阿片类药物的剂量滴定。
2.爆发痛频繁的癌痛患者。
3.存在吞咽困难或胃肠道功能障碍的癌痛患者。
4.临终患者的镇痛治疗。
5.口服药物镇痛欠佳或者是镇痛药的不良反应难以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