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员工版
科普|谈谈脑胶质瘤治疗“黑”科技——肿瘤电场治疗到底是什么?
时间:2020年05月13日 查阅: 转发

脑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脑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4.7%,约占颅内恶性肿瘤的 74.6%。脑胶质瘤恶性程度高,是神经外科治疗中最棘手的难治性肿瘤之一。其中,胶质母细胞瘤(WHO IV级)的恶性程度最高,近年来通过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的标准治疗方案,患者整体生存获益已有较大提升。但自2005年替莫唑胺(TMZ)上市和2009年FDA批准贝伐单抗用于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后,尚无其他疗法问世。因此,患者亟需新的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改善生存,提高生活质量。

近期一项在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进行的Ⅲ期临床试验(EF-14)结果表明,相比单独使用TMZ治疗,肿瘤电场治疗与TMZ联合使用治疗新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升超过两倍(达13%),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也有大幅提升。此外,在该研究中,患者生存获益与肿瘤电场治疗的依从性密切相关。高依从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延长。每天穿戴电场治疗设备超过 22 小时的患者,五年生存率可提升至近30%。

2013 年,美国NCCN指南即纳入了电场治疗,且近年来推荐等级不断提升。2018年 NCCN指南将“常规放疗+同步和辅助TMZ化疗+电场治疗”作为胶质母细胞瘤1类推荐。2018年12月,国家卫健委《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 年版)》也特别推荐肿瘤电场治疗用于新发胶质母细胞瘤和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

那么说了这么多,大家一定要问了,肿瘤电场治疗是怎么起效的呢?

肿瘤电场治疗是一种便携式无创的医疗设备,供患者连续使用。利用其特定电场频率干扰细胞分裂,抑制肿瘤增长并使受电场影响的癌细胞死亡。肿瘤电场治疗设备现已更新到第二代,治疗设备仅1.2kg。

简单来说,细胞中含有很多带电荷粒子,比如微管或septin蛋白纤维,电场通过对带电粒子的干扰,起到了抗有丝分裂作用。电场干扰引起了有丝分裂灾难,导致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无法顺利完成,而分裂异常的子细胞可能会面临不同的结局:死亡、诱发自噬内质网应激、ROS升高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了,电场治疗在影响肿瘤细胞有丝分裂的同时,是否也会损伤正常细胞呢?从机制上来说,肿瘤电场治疗干扰有丝分裂的中期和末期,所以不是进行有丝分裂的正常细胞是不会受到电场的影响。肿瘤电场治疗对于脑胶质瘤的作用频率是200kHz,和正常细胞敏感频率50kHz相差很多。且目前经美国FDA批准投入临床应用的肿瘤电场治疗设备,在电场强度、频率以及个体化定位治疗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绝对是当下最新的“黑”科技。

肿瘤电场治疗的出现,帮助了很多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长期生存,也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方向。目前肿瘤电场治疗除了用于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之外,还在美国上市获批用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治疗。肿瘤电场治疗针对多种实体肿瘤适应症的研究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包括肺癌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和卵巢癌等。在不远的将来,相信随着肿瘤电场治疗在国内上市,该技术将会惠及更多的胶质瘤患者,开启肿瘤治疗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