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输血科接到了一些患者和家属的电话,其中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血液不应该是红色的吗?为啥输给我的却是黄色的?”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黄色的液体究竟是不是血?再看看它们和红色的血液相比究竟有什么区别~
最初,传统的输血方法通常为患者进行全血输注——也就是将供者血液采集到含有抗凝剂保存液的血袋中,不做任何加工,所得即为“全血”。
全血由液态血浆和自由悬浮于血浆中的血细胞组成;是一种红色、具有黏性、不透明的液体。已经加入保存液的血液在沉淀或离心后可分成两部分:上层略带黄绿色的液体是血浆;下层呈暗红色、不透明的是红细胞。在血浆和红细胞之间有一层薄薄的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们逐渐发现,反复输注全血非常容易引起输血反应,并且大部分患者仅仅需要全血中的部分成分。因此,我们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全血分离制备成纯度高、容量小的血液成分,然后再根据病情的需要输给病人,这种输血方式叫做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成分血主要包括:红细胞类、血浆及血浆蛋白类、血小板类及白细胞类。除红细胞外,其他血液成分都是黄色的。黄色的血液制品和红色的血液制品一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补充凝血因子、扩充血容量、补充蛋白抵抗感染。
冷沉淀主要含有≥80IU的因子Ⅷ、≥150mg的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粘连蛋白、凝血因子ⅩⅢ等,用于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DIC等病人的替代治疗。
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者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从而恢复和维持机体的止血和凝血功能。
白细胞由于非常容易引起免疫反应,因此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推荐患者输注;同时,白细胞也不是我们常备的血液制品。
因此,临床医生会在了解成分输血的知识的基础上,遵循科学用血、合理用血、节约用血的原则,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地开展成分输血。这样,既能保证治疗效果,又能减少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可能性,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