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父亲是A型血,可是为啥验血报告单显示E(+)?是不是搞错了?
没有弄错,不知道您听说过“熊猫血”吗?
是不是Rh(D)阴性血?难道,我父亲是‘’熊猫血”?
实际上,您父亲不是“熊猫血”,但D和E都属于Rh血型系统,我给您详细解释解释……
以上对话,来源于我院输血科窗口的患者家属和医生。相信不只是这位患者家属,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您可能也会对此感到疑惑不解,听得云里雾里。那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详细解答相关问题,请您仔细听哦~
每个红细胞在人体内被生产出来时,都会被贴上许多不同的“标签”。起先,我们根据其中一些“标签”把红细胞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红细胞,拥有这些红细胞的人就拥有了对应的血型。但是在多次输血后,我们发现有些人输血效果很好,有些人输血效果却不好,甚至出现了输血反应。明明遵循了同型输注原则,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对于红细胞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聪明的医学工作者们猜想:是不是用来分类红细胞的标签不止一套呢?
这个天才般的想法,一下子就为临床输血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目前发现的人类血型系统已经有35个了,但在临床试验中,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最为重要。目前已经确定的Rh系统抗原多达40多个,也就是说Rh这套“标签”内含40多个不同的小“标签”,足见其复杂程度。
通过研究与统计,科学家在这40个“标签”中,确定了与临床关系密切、具有较大临床意义的主要有五个抗原,即:D、E、C、c及e,这5个抗原被称为Rh血型系统主要抗原;其中D抗原最为重要,根据红细胞上D抗原的有无,将红细胞分为Rh阳性或Rh阴性。在我国,居住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乌兹别克族和柯尔克孜族中Rh阴性约占5%,高于国内其他民族;汉族人Rh阴性约占0.2%~0.5%;在我国南方的广西、云南等地少数民族中,Rh阴性比例低于汉族,因此Rh阴性血就成为人们常说的“熊猫血”。
Rh阴性个体血清中的抗D几乎全部是通过输血或妊娠接触D阳性抗原红细胞后免疫产生的。据报道,Rh阴性患者在输入1单位RhD阳性红细胞后,80%以上的个体产生会抗D。这种情况当次输注时虽然不会发生危险,但是日后再需输血时,就只能输注RhD阴性红细胞。而大自然对RhD阳性者则宽容得多,无论输注RhD阳性还是RhD阴性红细胞,都完全不会产生抗D抗体。同理,因为RhD阳性者的血浆中一定没有抗D(不然红细胞上的D抗原就会和抗D发生反应啦),所以Rh阴性患者无论输注RhD阳性还是RhD阴性血浆、冷沉淀、血小板都非常安全。正是因为RhD如此重要,输注错误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所有受血者和献血者都必须常规检查D抗原。
除D以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E、C、c、e的不同型输注也容易引起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的产生,所以对于上述4种抗原进行常规检测,并在输血时尽可能保证同型输注,已经成为国内大多数输血专家的共识。
为了保证输血安全与输血疗效,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付出了心血与努力。辽宁省肿瘤医院输血科也将秉承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竭尽全力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