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开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人都深感焦虑,失眠也成为困扰大众的又一问题。在此背景下,2020年3月13日星期五,我们又将迎来第十三届世界睡眠日。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深知,在开展科学防治新冠病毒肺炎的同时,针对疫情的睡眠和心理干预同样非常重要。自2001年由世界睡眠协会发起创办以来,世界睡眠日以不同的主题提醒人们关注睡眠的不同层面。2020年世界睡眠日以“Better Sleep, Better Life, Better Planet”为口号,更加强调睡眠作为健康支柱的重要地位,在以人为本,强调生活质量的今天,在举国动员,抗击疫情的当下,睡眠生活质量不仅关乎个人幸福,关乎公共卫生,甚至也关乎全球健康。
肿瘤疾病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及健康危害,患者伴发失眠的比例也非常高。国外数据认为,在癌症人群中自发报告的睡眠障碍患病率约为30%~50%,其中乳腺癌患者有38-43%睡眠困难,肺癌患者达37%~50%,胃肠道肿瘤约32%,妇科肿瘤患者有29-32%。国内仅有粗略统计,各种类型和阶段的癌症患者总体上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26.54%。但对比普通人群睡眠总体满意度仅45.9%来看,这一数据很可能低估了肿瘤患者的失眠水平。在疫情影响下,肿瘤患者的睡眠问题在今年也许会变得更为突出。
失眠很多时候是各种心理问题的前哨表象。在我们对心理问题没有觉察前,睡眠问题常常默默的出现并提醒我们需要关注睡眠障碍背后的心理动因。疾病带来的负面想法和不适体感、疫情期间的恐慌情绪、疫情带来的经济压力及生活不便等等,都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因此,睡眠问题在当今社会往往被归入心理科干预范围内。大家不应该抱着敌意和耻感,拒绝正规心理门诊的失眠治疗。
如何确定自己是单纯的睡不好,还是达到失眠的疾病诊断标准了呢?下面几点可以帮你判断:
1、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
2、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
3、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少于6小时;
如果每周至少3晚发生上述情况,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昏沉、疲乏、记忆力下降等,即可定义为阵发性失眠;持续时间大于3个月,即为持续性失眠。
根据成人失眠治疗指南的建议,患者应首先接受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心理治疗(CBT-I)。在用药前可以尝试认知疗法、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正念、冥想及呼吸训练法来调整自己的睡眠(具体应在心理医师指导下进行),调整未果的情况下再考虑用药。
世界睡眠协会汇编了10条关于健康睡眠的建议:▼
1.建立固定的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
2.如果您习惯午睡,则白天睡眠不要超过45分钟。
3.睡前4小时避免过量饮酒也不要吸烟。
4.睡前6小时避免咖啡因。其中包括咖啡,茶和苏打水,以及巧克力。
5.睡前4小时避免吃重,辛辣或含糖食物。如果饿感影响睡眠,可以睡前吃少量零食。
6.定期运动,但睡前不要运动。
7.使用舒适的床上用品。
8.找到一个舒适的睡眠温度设定并保持房间通风良好。
9.阻挡所有分散注意力的噪音,并消除尽可能多的光线。
10. 床更适合留给睡眠和爱人,而不是用于工作和娱乐。
如果通过上述方法仍无法获得满意的睡眠,那么合理用药也是一个选择。很多人对药物治疗感到恐惧,其实大可不必,只要通过正规的方法,积极反馈疗效,说出你的诉求,现有药物一定是可以帮助到你,做到利而不害。权衡失眠给身体及生活带来的影响,用药往往是利大于弊的。药物方面的选择,应在具体看诊后,医师指导下进行。
简要来说:
1. 偶发失眠者首先建议“小剂量”“间断”“按需”使用镇静类催眠药物。但在使用中应尤其注意,老年癌症患者由于体质差,肺通气受限,咳痰费力,合并使用吗啡类治痛剂等因素,使用时需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甚至抑制呼吸的风险。
2. 持续失眠者往往使用镇静类药物后无法停药。这往往不仅仅是药物依赖的问题,很可能是情绪没有改善的情况下,一旦不用药,睡眠问题就又暴露出来。此时,让情绪回归安稳,让大脑安稳下来才是治疗失眠的根本。抗抑郁剂是常见的选择。每种药物各有所长,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具体品种。
3. 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复杂难治性失眠,可能需要辅助情感稳定剂、抗精神病药。不推荐抗组胺药(抗过敏类)、巴比妥类、水合氯醛等。没有充足的证据显示中成药对失眠的长期治疗安全、有效。朱砂安神丸、牛黄安宫丸、甜梦胶囊、安神补脑液等并不在指南推荐范围内。
鉴于目前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为严格落实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部署,严防人员聚集引发交叉感染,今年将取消2020年3月份世界睡眠日的公益义诊活动。如果您正在经历失眠的困扰,有需要咨询睡眠相关问题,请拨打心理睡眠门诊电话024-31916184,024-3191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