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四十年的风雨兼程,中国抗癌协会在肿瘤防治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从1983年的19位专家签署成立报告,到如今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肿瘤专业学术组织之一,中国抗癌协会始终秉承科学报国的理念,推动着我国肿瘤学科的蓬勃发展。同时,协会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深入基层开展义诊、科普讲座等活动,为全民科学抗癌贡献力量。在全国科普日来临之际,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于9月29日顺利组织召开了2024全国科普日暨2024 CCHIO肿瘤防治全域科普行动会议。本次会议旨在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妇科肿瘤领域医师,普及妇瘤前沿治理手段及不良反应处理,提升全程管理意识,推动我国妇科肿瘤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本次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辽宁省肿瘤医院王丹波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常委及秘书长杨卓教授担任会议主持。专委会副主委李秀琴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常委刘子玲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常委王冬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围绕妇科肿瘤的全程管理及用药不良反应处理进行了主题演讲。此外,活动特别邀请了致力于提示妇科肿瘤诊治及全程管理能力的基层医疗机构代表阜新市人民医院王宇晗教授、铁岭市中心医院张慧镌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祯教授、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周彩云教授与会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主委、辽宁省肿瘤医院王丹波教授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与会者的感谢,并强调了妇科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性。她提到,随着肿瘤治疗的慢病化,全程管理理念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至关重要。王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活动旨在提升基层对肿瘤患者管理的认识,特别是卵巢癌维持治疗副作用的处理。她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明确管理的节点,实现无漏洞的卵巢癌整体管理,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妇瘤大咖说——PARP抑制剂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管理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委、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刘子玲教授在会议中就PARP抑制剂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管理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讲解。她首先指出,随着PARP抑制剂应用时间的延长和应用人群的扩大,一些罕见的不良反应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成为当前重要的工作内容。医疗机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定期进行不良反应报告对于整体管控药物不良反应的动态和趋势至关重要。她提到,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密切随访患者的用药情况,关注其毒性反应,强调了在应用PARP抑制剂时,与其她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建议详细查阅说明书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或药效的降低。刘教授提到,对于血液学不良反应,需要关注贫血、血小板减少等问题,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妇瘤大咖说——妇科肿瘤靶向治疗不良反应管理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委、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冬教授在会议中就靶向治疗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王教授首先介绍了妇科肿瘤靶向治疗的分类,包括大分子药物如单克隆抗体(例如贝伐珠单抗)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例如安罗替尼、仑伐替尼等)。王教授详细讨论了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出血、蛋白尿、血栓和漏等,并强调了这些不良反应的临床监测和管理的重要性。在ADC药物治疗方面,王教授也分享了一些临床经验和不良反应管理策略,ADC药物的不良反应管理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药理特性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的不良反应,如眼部毒性、间质性肺炎和粘膜炎,要及时识别和处理这些不良反应。最后,王教授强调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双重性,即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是并存的。她提醒医生在应用靶向药物之前,应充分了解药物的潜在不良反应,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她还强调了规范用药和全程管理的重要性,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热点问题及答疑讨论1:妇科肿瘤不良反应及全程管理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委及秘书长、辽宁省肿瘤医院杨卓教授在讨论环节开始强调了对PARP抑制剂和贝伐珠单抗不良反应的全程管理,提出在治疗前进行患者教育,监测化疗后的骨髓储备功能,以便适时启动维持治疗,并密切监控初始治疗期的不良反应。阜新市人民医院王宇晗教授提出了关于PARP抑制剂治疗后贫血患者是否能够立即恢复用药,以及如何处理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自我感觉严重但医学指标不重的情况的问题。铁岭市中心医院张慧镌教授分享了基层医院在应用贝伐珠单抗和PARP抑制剂的经验,关注药物剂量和监测频率,以及如何处理出血、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刘子玲教授讨论了贫血的管理,强调排除失血和破坏过多因素后,考虑造血原料的缺乏,建议检测铁代谢和叶酸水平,以及进行骨髓活检以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王东教授分享了对贝伐珠单抗剂量使用的看法,推荐每公斤体重15毫克的剂量,除非有严重不良反应才考虑减量,并讨论了PARP抑制剂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问题。
妇瘤大咖说——妇科肿瘤免疫不良反应的管理与思考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秀琴教授在讲课中分享了关于妇科肿瘤免疫治疗全程管理的丰富经验与深刻见解。她首先指出,肿瘤治疗已进入免疫综合治疗时代,免疫治疗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展现了显著疗效,尤其在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表现突出。她通过众多晚期患者经免疫治疗后显著改善的案例,强调了免疫治疗的重要性,李教授还分享了其科室应用免疫治疗的六百多例患者的经验,其中136例发生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她指出,内分泌器官受影响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心肌炎。在管理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时,李教授提出了五大管理流程:患者教育、基线评估、严密监测、及时处理和激素治疗。她特别强调了患者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在出现任何症状时及时与医院联系。
热点问题及答疑讨论2:妇科肿瘤不良反应及全程管理
杨卓教授作为会议的主持人,首先提出了免疫治疗在妇科肿瘤中的新兴地位,并强调了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管理的重要性。她指出免疫治疗虽然能带来显著疗效,但伴随的不良反应需要被妥善管理。同时,她强调了MDT(多学科团队)在处理免疫治疗相关并发症中的重要性,并感谢了与会专家的分享。李秀琴教授在讨论中提到了免疫治疗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处理方法,她建议在症状不严重时使用优甲乐进行替代治疗,并强调了在免疫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症状的重要性。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祯教授分享了对免疫治疗及其副作用管理的看法,他强调了肿瘤医生在管理免疫治疗副作用时应有自主性,不能完全依赖其他科室。他提到了免疫治疗的个体化差异,以及未来可能通过基因组测序来预测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周彩云教授讨论了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包括如何确定免疫治疗的适应症和处理多脏器不良反应。她还提到了免疫治疗后的疗效个体化差异,并强调了在治疗前进行仔细评估的重要性。周教授还分享了在处理免疫治疗引起的严重肺炎和甲减等副作用时的经验。
会议最后,辽宁省肿瘤医院王丹波教授在大会总结中强调了抗肿瘤治疗及其副作用管理的重要性。她指出,无论是化疗、放疗还是新兴的免疫治疗,副作用的管理都是实现肿瘤治疗成功的关键,尽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副作用存在不确定性,但通过今天的讨论,大家对于这些副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随着免疫治疗应用的普及,恶性免疫相关事件的发生率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临床医生对这些副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更好的管理。王丹波教授还强调了多学科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对患者进行教育的必要性,确保患者了解治疗的潜在风险和症状的及时识别。王丹波教授感谢了所有参与讨论的专家和同道,并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