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版|员工版
【精】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小丹的希望之旅——首例超显微外科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成功开展
时间:2024年10月23日 查阅: 转发

    “感谢你们,让我又能回归正常生活了!”在辽宁省肿瘤医院甲状腺头颈科三病区的病房内,患者小丹(化名)握着刘宏伟主任的手激动地说。三年前的妇科肿瘤手术后,小丹的左腿长期肿胀,像是沉重的枷锁,剥夺了她的行动自由。日复一日的病痛令她几乎放弃治疗,连穿裙子和散步都成了奢望。然而,她的女儿始终没有放弃,在多方打听后,带着小丹找到了刘宏伟主任。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小丹的病情被精准分析,刘宏伟主任团队的治疗方案成为她最后的希望。

    患者勇敢尝试新方案,为其定制静脉吻合术(LVA)手术方案

微信图片_20241023084358.png

    小丹经过三年前的那场妇科肿瘤手术后,三年来,她的左腿长期水肿这无疑给小丹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小丹尝试过各种诊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按摩,但都于事无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面对医学领域的进步,小丹认为一定会有新的治疗手法。刘宏伟医生对小丹病情的重新审视,认为可以尝试采用超级显微外科技术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手术思路进行治疗。这也是一项超显外科手术领域技术挑战与突破。

    这项组合技术是当前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它属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其技术优势在于能够吻合直径在0.2毫米到0.3毫米之间的细小血管和淋巴管。现在通过这项技术,可以尝试将下肢的淋巴管与静脉进行吻合,从而减轻和缓解淋巴水肿。

    这项技术对诊疗设备,以及手术进程的精细程度都要求极高,传统显微外科手术的放大倍数一般为10倍,而这项技术需要用到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则是30倍!此外,所用的器械直径可达到0.1毫米,对设备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此外,也需要严谨细致的术前准备,通过超声和吲哚菁绿显影剂标记淋巴管的位置。然后,在手术中找到合适的淋巴管和静脉进行吻合。    

    对于小丹的病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刘宏伟主任将手术的利弊情况详情告知了小丹。在听取了医生的说明,深思熟虑后,小丹决定接受该术式。

有效解决病痛,创新方法为患者排忧解难  

    一切准备就绪,小丹被推进了手术室。在手术灯的照耀下,整个手术室显得格外安静,只有仪器的轻微嗡嗡声在空气中回响。刘宏伟主任神情专注,每一场手术都是对他多年经验的考验,而今天的手术,尤其需要耐心与精准。小丹已经躺在手术台上,麻醉药的作用让她处于深度睡眠状态,而此刻,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她左腿的脚趾和踝关节附近。

    “准备吲哚菁绿。”刘宏伟主任低声说道。这一步虽然看似简单,但每一针的注射位置必须精准,否则造影的效果将无法展现出最清晰的淋巴管结构。随着吲哚菁绿稀释液的缓慢注入,液体开始沿着淋巴管缓缓流动。屏幕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丝淡淡的绿色光线开始浮现。这是淋巴管的路径,吲哚菁绿在近红外光下显现出绿色的荧光,如同一条隐秘的小河在小丹的皮下流淌。

    “看到了。”魏宏明主治医生说道。屏幕上的绿色光带越来越清晰,淋巴管的结构也逐渐完整地呈现出来。刘宏伟主任和他的团队密切注视着屏幕,随着荧光剂的流动,手术团队一边记录,一边用记号笔在小丹的皮肤上标记出淋巴管的确切位置。

    这一切看似顺利,但刘宏伟主任深知,这不过是挑战的开始。淋巴管的标记工作完成后,接下来就要寻找静脉了。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容不得丝差错。

    手术继续进行,随着淋巴管的位置被成功标记,下一步便是使用术中高频超声引导寻找浅静脉。这是一场和时间、精准度的博弈。刘宏伟让助手调整设备,将高频超声探头缓缓滑过小丹的左下肢。屏幕上显现出的影像,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迷宫图,血管和淋巴管交织在一起,像是埋藏在地下的管道网,蜿蜒盘旋,难以辨别方向。

    就这样,超声探头继续游走在小丹的左下肢,每找到一处理想的浅静脉位置,刘宏伟便迅速在皮肤上做出标记。整个过程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制图工作,每一条线段都要确保准确无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丹的左腿上逐渐被标记出了一条清晰的路线图,血管与淋巴管的交汇点仿佛是这张地图上的重要路标。

    成功完成静脉吻合术(LVA)手术 ,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当所有标记完成,刘宏伟主任注释着这幅标记图:“很好,现在可以设计切口了。”根据淋巴管和浅静脉的走向,刘宏伟主任在小丹的左下肢踝部、小腿、大腿等处精确设计了6处切口,每个切口仅有约2厘米的长度。切口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血管和淋巴管的最佳吻合点,还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这些切口,如同打通迷宫出口的关卡,将为接下来的超显微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铺平道路。手术室内的空气安静而凝重,刘宏伟和他的团队进入了手术的关键阶段——超级显微外科技术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的最后几个吻合点。在显微镜下,每一次操作都显得异常精细。刘宏伟主任深知,稍有不慎,这根仅有0.4毫米直径的管子就会破裂,这足以可见手术的难度与挑战。每一根缝线都关系到手术的成功与否。

    沿各切口设计线切开皮肤,显微镜下分离,探查浅表淋巴管及其临近浅静脉并断扎,以11-0显微缝合线将淋巴管远心端与浅静脉近心端行端端吻合,吻合淋巴管及浅静脉管径在0.4-0.5mm左右,随着手术的进行,荧光显影设备再次派上用场。每一针缝合都在显微镜的放大视野下完成,缝合线细得几乎看不见。刘宏伟主任时刻保持着高度专注,手稳如磐石,每一针都恰到好处。

    “成功了!”助手低声说道,医生们眼中露出轻松的笑意。他们知道,经过这场精细复杂的手术,小丹的生活会迎来新的转折。接下来,小丹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恢复,但淋巴水肿已经得到大大缓解,未来的路将比过去三年轻松得多。

    几天后,小丹的腿慢慢消肿,恢复良好。看着逐渐恢复原状的腿,她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医生们提醒她,虽然手术成功,但后续的康复也同样重要,建议继续进行绷带压迫治疗,以保持最佳的恢复效果。

对于小丹来说,这场手术不仅仅是一场医疗奇迹,更是她重新找回生活尊严的开始。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科普学习

    淋巴水肿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3月6日是 “淋巴水肿日”(World Lymphedema Day)。这个节日旨在唤醒全球对于淋巴系统疾病,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淋巴水肿、脂肪水肿、丝虫病以及淋巴管畸形等多样病状的关注。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淋巴水肿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大约2.5亿人,是排名第11位的常见疾病。而在我国,继发性淋巴水肿尤为突出,其患者比例高达90%以上,大多数是由于手术或放疗引发的。特别是乳腺癌、妇科肿瘤、头面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行相应部位淋巴结清扫、术中结扎淋巴管、术后放疗,从而导致相应部位淋巴回流功能障碍,引起肢体及头面颈部淋巴水肿。肢体淋巴水肿会产生下肢肿胀、沉重、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会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易使病人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头面颈部淋巴水肿者不仅影响患者口腔、咽喉功能,还会引起疼痛、说话困难、吞咽障碍、呼吸困难。

    目前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血管化淋巴结皮瓣(VLNT)和综合消肿疗法(CDT)。术前超声造影通过将造影剂注入淋巴管腔内增强液体散射回声从而显示组织间灌注信息。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是在直径为亚毫米的淋巴管和类似大小的邻近静脉之间吻合重建淋巴引流系统。

    另外,超显微颈深部淋巴管-静脉吻合术还可以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症状有很好的效果。患者的记忆力、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行为及精神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是改善AD患者生存现状的重要手段。

    超级显微外科是目前显微外科和修复重建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核心理念是精细和微创,这与头颈颌面部整复理念不谋而合。头颈颌面部在美观和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颌面部的组织形态结构复杂。头颈颌面部各式各样复杂缺损的修复需要各种类型的皮瓣,尤其是血管化游离皮瓣。然而,目前常规显微外科无法满足特殊情况下颌面修复需求。超级显微外科技术可以进一步补充常规修复重建手段在颌面部整复中的不足。在其引领下,必然出现很多新的颌面部手术方式。超级显微外科在头颈颌面部的应用还处于初期阶段,仍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深入研究。超级显微外科不仅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更是一种先进的理念,有望或正在头颈颌面部整复领域展现其应用价值。超级显微外科手术的成功开展对我院技术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例手术的顺利完成要感谢北部战区总医院梁久龙主任团队的指导以及我院麻醉师索良源,护士薛斌、李思浓的配合。同时感谢神经外科、供应室的支持与帮助,还要感谢李默护士长(国际淋巴水肿治疗师)对患者术后的手法淋巴引流护理,使患者获得了更好的恢复效果,患者自述下肢肿胀沉重感明显缓解,查体可见下肢皮肤松弛,指凹征减轻。日后我科会对淋巴水肿不断的研究和总结,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