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冠肺炎在我国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国外的情况仍很严重,且我国部分地区又出现再次感染的情况,医院更是成为高危区域。在对新冠肺炎了解逐步加深的今天,我们对临床上常见的新冠肺炎相关患者进行详细的分类以及阐述,希望能让医务工作者及广大民众更加清晰的认识及更好的防范新冠肺炎。
既往对新冠肺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史,本文将从临床实际工作所面临的各种情况去分析新冠肺炎的处置方法。在这里需要提示,有重点地区旅行史仍是诊断新冠肺炎的重要参考。
根据症状对患者进行分类
当前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分为两类,一类为有临床症状或影像学表现的患者,此类需要到发热门诊就诊,另一类为无症状就诊其他疾病的患者。
当第一类患者就诊时,我们应常规对其进行血清抗体和咽拭子核酸检测。如二者皆为阳性,即为确诊病例,需要立即上报医院相关管理部门。如咽拭子核酸为阴性,则暂时认为他是疑似病例,仍需要严密观察及隔离,(疑似病例的转归只有两种,一种是24小时内复查咽拭子核酸检测呈阳性,将其归入确诊病例;一种是核酸仍然为阴性,且潜伏期14天内无变化,则归为普通病毒性肺炎)。如血清抗体阴性,基本可以考虑为普通病毒性肺炎。
另一类就诊其他疾病的无症状患者中,可能存在病毒携带者,如果这部分患者具备传染性,则会为临床工作带来很大困扰。此类患者主要包括已明确的病毒携带者及潜伏期病毒携带者。第一种患者血清筛查及咽拭子皆为阳性,需要立刻上报隔离转院,同时对密切接触者也要追踪并进行隔离观察;第二种患者咽拭子核酸检测为阴性,仍需要24小时内复查咽拭子核酸检测并密切观察十四天,若持续阴性,则继续观察,若转为阳性,则按照具有传染性携带者的情况进行隔离。(注意:血清抗体阴性的患者大部分咽拭子核酸检测也为阴性;少数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一般见于受新冠肺炎感染且体内尚未产生抗体的患者,此类患者属于感染窗口期,多见于基础病较多且较重的老年患者。)
根据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类
血清抗体检测的主要意义在于明确患者是否为感染者或既往是否接触过感染者,检测结果主要分IgM,IgG两类,核酸检测的意义在于明确患者当前是否具备传染性,(因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并不能作为患者是具备传染性的依据,本文将不依据其对患者进行详细分类)。依据现在的检测条件,客观上存在血清抗体的假阳性和核酸检测的假阴性,这些核酸检测假阴性的患者需要严密观察及反复测试,因为这类患者的危险性是最高的,临床医生对这类患者的防范是重中之重。在这里通过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症状和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共计六类患者:
Ⅰ.咽拭子核酸阳性,具备传染性:包括确诊病例(影像学及临床症状+)和明确的携带者(影像学及临床症状-),按病程可分为感染早期(IgM+),感染末期(IgG+),感染活跃期(IgM+,IgG+),感染窗口期(IgM-,IgG-)。
Ⅱ.咽拭子核酸阴性(存在假阴性),可能有传染性:包括疑似病例(影像学及临床症状+)和潜伏期内的携带者(影像学及临床症状-),按病程可分为早期微量病毒感染或抗体假阳性(IgM+)、既往感染现已恢复(IgG+)、近期感染临床及影像学症状已消除(IgM+,IgG+)。
Ⅲ.咽拭子核酸阴性,无传染性:其它病毒性肺炎(影像学及临床症状+)或无感染者(影像学及临床症状-)(IgM-,IgG-)。
哪类患者需要在工作中重点防范?
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由于血清抗体检测,咽拭子核酸检测及影像学检测三管齐下,可以非常明确的诊断一类和三类患者,而第二类患者如上文所述,都存在两种转归:1.安全度过潜伏期(真阴性),这种情况我们才能真正放心;2.潜伏期内咽拭子核酸复查阳性(假阴性),这种情况则应按照具备传染性的患者进行上报,并安排其隔离观察。咽拭子核酸检测假阴性的患者就如同当前形势下的“隐形炸弹”,临床工作中应本着“绝不漏放”的原则对其进行严格观察与隔离。同时,也应安抚照顾好这类患者的情绪,让其更加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和社会负责。
现实工作中,有影像学改变和临床症状的患者会引起社会重视并严格隔离,但是对于无症状感染者,也一定要做好防控,做到对明确病毒携带者“早发现”、“早隔离”,对潜伏期内的携带者严密观察不放松,做好其安抚和教育工作,力争把疫情传播风险降到最低。
总之,在当前疫情又有反扑之势的严峻情况下,我们医务工作者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正确分类,做到认识疾病、了解病情、及时上报、果断隔离,同时做到不恐慌、不谣传。相信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参考文献:
陈凯,苏彬,杨易,王振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原学及临床特点研究进展[J]. 武警医学,2020,31(3):269-272. 卢明明,袁飞.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2019)影像学特征的研究进展[J]. 武警医学,2020,31(3):265-268. 陈伟,黄美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实施外科手术的思考和建议[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0,41(2):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