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列为甲类传染病。原发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啮齿类动物之间,鼠类和旱獭等动物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
在历史上,鼠疫是导致高死亡率的大流行病。在1940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以后,加缪当时已打算用寓言的形式,刻画出法西斯像鼠疫病菌那样吞噬着千万人生命的“恐怖时代”,创作出《鼠疫》。14世纪时它被称为“黑死病”,曾在欧洲造成约5000万人大范围的死亡事件,但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对鼠疫的病因、治疗、预防等认识不足,才让鼠疫有机可乘。虽然人类对鼠疫普遍易感,但在现代医学里,鼠疫已不再是一个无药可救的顽症。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是病鼠身上的跳蚤叮咬人后,将鼠疫杆菌传播到人体内;第二是在未加保护的情况下接触传染性体液或受感染物质,第三是吸入肺鼠疫患者的呼吸道飞沫/微粒。
目前鼠疫流行最广的3个国家是刚果民主共和国、马达加斯加和秘鲁。建国前,我国鼠疫疫情也非常严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鼠疫防控工作,发病数明显下降,至80年代平均每年报告约20例病例,90年代,我国南方鼠疫疫情曾出现过短暂上升,自2010年以来每年仅有零星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部分省份。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大约有 100 万平方公里(超过了 1/10 国土面积),主要宿主有 13 种,主要媒介有 14 种。
临床表现:
鼠疫潜伏期多为 2~3 天(1~6 天),个别病例可达 8~9 天。鼠疫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的临床类型而不同。典型病例突然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临床类型主要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等。
(一)腺鼠疫
腺鼠疫是最多见的临床类型。受侵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特点。一般在发病的同时或 1~2 天内出现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任何被侵犯部位的所属淋巴结,以腹股沟、腋下、颈部等为多见。其特征表现为淋巴结迅速弥漫性肿胀, 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疼痛剧烈,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周围组织亦充血、出血。由于疼痛剧烈,患侧常呈强 迫体位。此外,腺鼠疫也可引起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二)肺鼠疫
根据感染途径不同,肺鼠疫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41℃,脉搏细速,呼吸窘迫,呼吸频率增快。患病初期干咳, 继之咳嗽频繁,咳出稀薄血性泡沫痰,痰中混血或纯血痰。肺部听诊有散在啰音(包括干性、湿性或捻发音)。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病人多于发病 2~3 天内死亡。
(三)败血症型鼠疫
最凶险,病死率极高。主要表现为畏寒、高热、剧烈头痛、谵妄、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窘迫,广泛出血(如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救治,常于 1~3 天内死亡。
(四)其他类型鼠疫
包括肠鼠疫、脑膜炎型鼠疫、眼鼠疫和皮肤鼠疫等,均较为少见。 此外,尚有轻型鼠疫,临床症状轻微,发热程度不高,淋巴结肿大,但疼痛不严重。
公众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1.尽量减少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疫区的啮齿动物(鼠类、旱獭等),通过使用驱避剂、减少躯体暴露等措施,避免被蚤叮咬,不私自捕猎、食用野生动物。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做好各种传染病包括鼠疫防护最有效的措施。如勤洗手,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场所,去医疗机构或个人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时要及时佩戴口罩等。
3. 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需立即与当地疾控部门联系,尽早进行预防用药。